株洲高新区:向“新”而行,动能澎湃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4日       来源:株洲市工信局      阅读:90次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株洲高新区是“领头雁”。

    数据显示:株洲高新区有效发明专利从2021年初的1994个增长到3952个,有效注册商标从2021年初的6239个增长到10159个;企业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从2021年初的185个增长到249个;今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总量达到30家,增量位居全省第一……

    众多中小企业在这里成了“小巨人”,众多专利、商标在这里“井喷”……创新浪潮奔涌向前。株洲正大力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放大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打造全省创新成果转化的“试验田”。近日,记者走进株洲高新区,看该区如何下稳先手棋、用好关键招、激活新引擎,向新而行,率先激发出发展的澎湃动能。

    下稳先手棋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依靠新思路、新赛道、新业态、新技术去驱动区域经济体量的跨越。

    建立机构,服务创新。株洲高新区先行先试,率先在全省园区当中完成了面向创新、服务创新、推动创新的机构体制改革,重建科工信局、双创中心等机构,剥离行政管理职能,负责高新区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制定、规划编制和协调实施,将创新更加深刻地刻进株洲高新区的发展基因。

    搭建平台,筑巢引凤。株洲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5家,院士工作站9个,省级研发机构214家。2023年,株洲高新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增长13.4%。

    培育主体,激发活力。株洲高新区相继制定《加快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细则》《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案》,重奖高新技术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目前,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8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89家。

    优选赛道,抱团进阶。河西示范园全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为主导,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特色的“2+2”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建设成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向国家级产业集群迈进,与此同时,智轨、超级电容、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氢能等一大批高、精、尖产品或产业相继涌现。

    创新理念还深入到株洲高新区各项工作中。例如,在园区更新方面,谋划建立特色鲜明的、面向未来的产业园,吸纳新产业、新技术入驻、孵化;在企业融资方面,实施知识价值信用贷,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纯信用、无抵押的贷款……

    攀高峰、筑高地,不断营造创新生态,完善创新体系,株洲高新区正朝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之区奋进。

    用好关键招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甚至发展出一个新产业:这个从“0到1”,再从“1到100”,最终从“100到10000”的过程,就像一根链条,环环相扣,整个过程非常复杂艰辛。目前,株洲高新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链条已逐步构建。

    湖南易储科技与湖南工业大学共研储能技术,取得突破。让技术从“书架”走向“货架”,实现产品量产时却遇到了难题。

    经高新区双创中心服务团队牵线搭桥,顺利促成湖南易储科技与高新能源投资公司形成产研、供应链合作,将公司自主研发的MW级智能工商业储能产品推向国内市场,并获得国内民营500强客户认可,预计今年内完成100台套产品交付,实现3000万元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成果在高新区转化落地的案例还有很多。湖南旭瑞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与及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共同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国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顶级实验室的科研能力与株洲的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湖南国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运营公司”+“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永磁动力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株洲高新区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全价值链服务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专班,通过常态化对接国内高校院所,着眼创新成果供需不匹配等突出问题,保障场景、市场、资金、人才的有效供给,打通堵点、畅通循环,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仅去年,高新区收集整理高校科技成果500余项,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引进高校成果项目30余个,推动校企技术攻关项目超过50项。

    激活新引擎

    专精特新企业,它们个头不大能量大,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在株洲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了倍增,领跑了全省。

    近年来,株洲高新区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帮助企业树立创新理念,构建竞争优势,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的集群方阵。截至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86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0家、入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13家,并拥有创新型中小企业192家,构成了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为主干、国家级企业为龙头的良好梯度培育格局。

    “1000多个日夜,330次的烧炉熔炉,我们最终攻克了国内芯片智造碳化硅材料这项‘卡脖子’技术。”湖南德智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柴攀说,2017年,德智新材入驻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仅用5年时间就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创办24年,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株洲宏大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不断“逆袭”,成为了国内可熔融氟塑料的领军企业,成功入选第八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录,今年来,该企业订单不断。

    “小巨人”蕴含着无限的潜力与能量,如同雨后春笋在株洲高新区破土、拔节,彰显了该区发展的创新与活力,带来的势能强劲。数据显示:仅13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2023年营收达到54.92亿元,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新时代推动株洲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撑起了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半边天。

    创新活力之区正在厚积薄发,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正不断完善,“科创”提能正向更高处攀登,株洲高新区不断进击!